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科研动态】生命学院杨光教授团队在自愈合凝胶和伤口修复领域取得原创成果

时间:2020-07-04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李思祥)6月18日,知名出版社Wiley旗下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报道了生命学院杨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可注射、电活性自愈合凝胶敷料的快速制备及其活动部位伤口修复的评价(Rapid fabrication of self-healing, conductive and injectable gel as dressings for healing wounds in stretchable parts of the body)。

 

 

图一:快速制备的自愈合凝胶用于活动部位的伤口修复示意图

皮肤受到创伤时,通常不能及时愈合,愈合不良会导致功能损失甚至死亡,伤口敷料对于伤口的愈合是必须的。人体的活动部位如膝盖、手腕、脚踝、和颈部的皮肤创伤由于伤口界面频繁的运动,通常会导致愈合不良。在这些部位使用普通的伤口敷料如纱布,需要经常更换,往往会导致二次损伤和愈合时间延长,产生更厚的角质层和瘢痕,影响后期活动能力。自愈合水凝胶似乎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小幅度运动时,凝胶的柔性能保持敷料的完整性;在大幅度运动时,凝胶的自愈合能力能够实现快速地自我修复,延长了敷料的使用时间。但是已报道的自愈合凝胶体系大部分需要复杂的合成过程或者引入有潜在毒性的交联剂,限制了自愈合凝胶的应用。此外,常见的动物伤口模型,都是利用鼠的背部区域,很少有考虑到频繁运动对于伤口的影响,不利于活动部位伤口的在体评价。

基于以上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一种制备简便,生物相容性好的自愈合凝胶敷料,并探索运用了大鼠的颈部模型来评价这种敷料的效果。研究团队首先制备了基于阳离子瓜尔胶的自愈合水凝胶,通过简单的酸促进水合,碱促进凝胶化两步法实现了1分钟的快速制备(GS)。进一步地,在合成过程中,将市售的酸性,导电的PEDOT:PSS水溶液作为酸成分,能够轻易地引入制备体系,将凝胶功能化(PPGS)。

在动物模型上,常用的伤口模型都是选取大鼠或小鼠背部的皮肤,没有考虑到运动带来的差异。研究团队比较了大鼠颈部和背部伤口的运动,结果显示颈部运动更频繁,相较于背部更适合用于评价活动部位的伤口。进一步地,研究团队用快速制备的电活性水凝胶,评价了其在活动部位伤口的愈合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运动状态下的伤口修复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李思祥和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王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杨光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蒋兴宇教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郑文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002370

论文引用:Li, S., Wang, L., Zheng, W., Yang, G., & Jiang, X. (2020). Rapid Fabrication of Self‐Healing, Conductive, and Injectable Gel as Dressings for Healing Wounds in Stretchable Parts of the Bod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2370. DOI: 10.1002/adfm.20200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