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告  >  正文

【东湖生命论坛】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多重成像分析

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

报告主题: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多重成像分析

报告人:张凡教授, 复旦大学

报告时间:20221130(星期三) 下午1400 -1530

报告地点: 线上会议-腾讯会议 460-343-556 (密码:5566

邀请人:杨祥良教授  张燕副教授


报告摘要:

光学生物成像具有无辐射和高灵敏度等优势,已发展为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不可或缺的技术。然而由于生物组织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从而难以实现活体深组织下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本人及团队以深组织高分辨活体分析为驱动目标,以活体稀有细胞、血管以及脏器为研究对象,开发了新型近红外第二窗口荧光强度/荧光寿命双维度成像分析技术及一系列发射波长大于1000 nm的近红外第二窗口有机荧光分子探针,实现了发光效率和生物相容性的提升,提高了活体成像的检测灵敏度和组织穿透深度。针对活体荧光成像多组份检测精度低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多重成像方法,利用波长大于1000 nm的荧光寿命探针和自主搭建的成像系统解决了活体深组织多重定量检测的难题。


报告人简介:

张凡,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2002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导师:赵东元院士)2008-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导师:美国两院院士Galen Stucky教授)20108月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2012年协调成立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底开始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20年成立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张凡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如早期癌症诊断与治疗,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医学成像分析等。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Nat. Mater.Nat. Nanotechnol.(3)Nat.Commun.Nature系列论文10余篇,他引20000余次,H-index 80,累计超过3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2021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获得2022科学探索奖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青年英才科技奖等荣誉。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30余次,同时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Nanoscience Section)执行主编。成果转化方面,相关荧光寿命成像设备和探针试剂已实现转化,目前已在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同济大学皮肤病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等单位用于临床研究。开发的上转换荧光编码体外分析技术,提高了多重生物检测的通量和灵敏度,免疫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