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国家战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理念,2023年8月3日至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6名辅导员、11名本硕博学生,赴广州、东莞、深圳3地,历时7天,走访17家生命科技企事业单位,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师生调研生命科技产业,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传递科学家精神,推进校企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面向人民健康,推动成果转化
走出大学校园,走进产业一线,师生们见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各项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企业展览厅里,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生物工程到医疗设备,一系列技术和产品展示着企业的各项业务和发展历程,也彰显着生命科学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力。
图为老师同学们查看企业创新产品
穿上防尘服,师生们走进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近距离观察到繁忙的实验场景和庞大的产业链条。在这里,生命科技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胞、每一片药物、每一台检测仪、每一项成果转化的背后,都是无数“生命人”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辛勤付出,为保障人民健康的不懈努力。
校企双方沟通,探索无限可能
“我们将在今年入驻全新大楼,届时欢迎各位同学加入。”华大教育中心经理丁林带领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时说道。“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楼,更要有人。
为打通人才输送通道,校企双方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学校为企业推荐对口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探讨了如何合作申报联合培养工程硕博项目、创办企业冠名的本科创新班、组织暑期项目实习等,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图为辅导员向企业介绍学生就业意向
聚焦科研平台共建,资源优势共享,校企双方也开展了深入合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微流控联合实验室中,一滴滴试剂的加入,伴随着涌现出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在联合实验室的综合锻炼下,生命学院2020级本科生庞征等开展的项目《智多芯-微流控抗生素精准用药快检系统》曾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创业项目”。项目成员2021级本科生张云浩、曾爱晋也作为实践队队员实地走访了联合实验室,更加坚定了投身生命科学行业的决心和信念。
图为师生参观企业大型设备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生命高峰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赞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校友徐涛院士同到访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他提到,科学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敢于试错,自信从容地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本领。徐涛院士特意强调,“先学好硬本领”是勇攀科技高峰的前提。在学生阶段,硬本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挑战,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
除了校友徐涛院士,在走访中,实践队还深入采访了10余位生命学院校友。大家回忆起在华中大的时光都感慨万千,华中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校友们提到最多的“影响最深”的品质。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所有华科大人的精神属性;初心未改,恩情难忘,这是所有华科大人的校园情怀。
聚焦三位一体,协同校企两翼,实践队师生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脚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搭建校企桥梁、讲述校友故事,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和青年担当。(岳琦 杨易泽慧 张云浩 赵丹)
为响应“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国家战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理念,2023年8月3日至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6名辅导员、11名本硕博学生,赴广州、东莞、深圳3地,历时7天,走访17家生命科技企事业单位,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师生调研生命科技产业,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传递科学家精神,推进校企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面向人民健康,推动成果转化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所有生物医药企业指明了方向。
走出大学校园,走进产业一线,师生们见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各项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企业展览厅里,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生物工程到医疗设备,一系列技术和产品展示着企业的各项业务和发展历程,也彰显着生命科学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力。
老师同学们查看企业创新产品
穿上防尘服,师生们走进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近距离观察到繁忙的实验场景和庞大的产业链条。在这里,生命科技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胞、每一片药物、每一台检测仪、每一项成果转化的背后,都是无数“生命人”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辛勤付出,为保障人民健康的不懈努力。
老师同学们准备进入生产一线参观
校企双方沟通,探索无限可能
“我们将在今年入驻全新大楼,届时欢迎各位同学加入。”华大教育中心经理丁林带领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时说道。“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楼,更要有人。
为打通人才输送通道,校企双方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学校为企业推荐对口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探讨了如何合作申报联合培养工程硕博项目、创办企业冠名的本科创新班、组织暑期项目实习等,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辅导员冷康鑫向企业介绍学生就业意向
聚焦科研平台共建,资源优势共享,校企双方也开展了深入合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微流控联合实验室中,一滴滴试剂的加入,伴随着涌现出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在联合实验室的综合锻炼下,生命学院2020级本科生庞征等开展的项目《智多芯-微流控抗生素精准用药快检系统》曾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创业项目”。项目成员2021级本科生张云浩、曾爱晋也作为实践队队员实地走访了联合实验室,更加坚定了投身生命科学行业的决心和信念。
师生参观企业大型设备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生命高峰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校友徐涛院士同到访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他提到,科学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敢于试错,自信从容地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本领。徐涛院士特意强调,“先学好硬本领”是勇攀科技高峰的前提。在学生阶段,硬本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挑战,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
徐涛院士与实践队合影
除了校友徐涛院士,在走访中,华科大师生还深入采访了10余位生命学院校友。大家回忆起在华科大的时光都感慨万千,华科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校友们提到最多的“影响最深”的品质。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所有华科大人的精神属性;初心未改,恩情难忘,这是所有华科大人的校园情怀。
聚焦三位一体,协同校企两翼,实践队师生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脚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搭建校企桥梁、讲述校友故事,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和青年担当。
华科大生命学子,风华正茂;大湾区健康产业,生机蓬勃!
通讯员:岳琦、杨易泽慧、张云浩、赵丹
【长江头条】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筑牢“科技强国梦”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部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用好生命学院校企合作前期基础,聚焦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师生赴广州、东莞、深圳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2023年8月3日,由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周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彭一鸣以及辅导员冷康鑫、王安琪、岳琦带领11名本硕博学生走进广州市部分生物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正式开启本次实践。
我参加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了解了各个龙头企业在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发展历程,看到了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意识到了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时,此次社会实践更收获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
在一次次走访中,我认识到了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新冠疫情袭扰全球,从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到核酸试剂的快速检测,再到新冠疫苗、新冠特效药、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等防治物资,均在不同程度共同抗击疫情。生物医药制造企业在不同环节持续创新发展,成为了全球抗疫的中坚力量,助力全球战胜新冠疫情。
图为实践队走访企业
通过座谈交流,我意识到了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制造头部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生物医药研发技术薄弱,缺乏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的创新;未形成良好的生物产业集群,整体较为分散,呈现“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局面。“十四五”规划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拥有广州、深圳等生物医药发展核心城市,依托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生物产业基地、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基地纵深发展。
图为实践队与企业座谈交流
此外,我也深刻意识到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安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队伍,国家启动了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计划。通过与研究所、企业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人才。
图为实践队走访参观
总之,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对生物科技行业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了我在未来发展中努力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在“大健康”背景下,生命学子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我们向上生长开阔眼界的同时,更应该向下扎根打好专业基础,将来为我国
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贡献出华中大人的力量。
【今日头条】
用眼睛展望科技前沿,用肩膀扛起强国担当,华科大青年在行动!
为响应“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国家战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理念,2023年8月3日至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6名辅导员、11名本硕博学生,赴广州、东莞、深圳3地,历时7天,走访17家生命科技企事业单位,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师生调研生命科技产业,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传递科学家精神,推进校企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面向人民健康,推动成果转化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所有生物医药企业指明了方向。
走出大学校园,走进产业一线,师生们见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各项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企业展览厅里,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生物工程到医疗设备,一系列技术和产品展示着企业的各项业务和发展历程,也彰显着生命科学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力。
图为老师同学们查看企业创新产品
穿上防尘服,师生们走进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近距离观察到繁忙的实验场景和庞大的产业链条。在这里,生命科技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胞、每一片药物、每一台检测仪、每一项成果转化的背后,都是无数“生命人”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辛勤付出,为保障人民健康的不懈努力。
图为老师同学们身着防尘服准备进入生产一线参观
校企双方沟通,探索无限可能
“我们将在今年入驻全新大楼,届时欢迎各位同学加入。”华大教育中心经理丁林带领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时说道。“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楼,更要有人。
为打通人才输送通道,校企双方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举,学校为企业推荐对口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探讨了如何合作申报联合培养工程硕博项目、创办企业冠名的本科创新班、组织暑期项目实习等,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图为辅导员冷康鑫向企业介绍学生就业意向
聚焦科研平台共建,资源优势共享,校企双方也开展了深入合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微流控联合实验室中,一滴滴试剂的加入,伴随着涌现出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在联合实验室的综合锻炼下,生命学院2020级本科生庞征等开展的项目《智多芯-微流控抗生素精准用药快检系统》曾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创业项目”。项目成员2021级本科生张云浩、曾爱晋也作为实践队队员实地走访了联合实验室,更加坚定了投身生命科学行业的决心和信念。
图为师生参观企业大型设备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生命高峰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校友徐涛院士同到访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他提到,科学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敢于试错,自信从容地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本领。徐涛院士特意强调,“先学好硬本领”是勇攀科技高峰的前提。在学生阶段,硬本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挑战,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
图为徐涛院士与实践队合影
除了校友徐涛院士,在走访中,华科大师生还深入采访了10余位生命学院校友。大家回忆起在华科大的时光都感慨万千,华科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校友们提到最多的“影响最深”的品质。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所有华科大人的精神属性;初心未改,恩情难忘,这是所有华科大人的校园情怀。
聚焦三位一体,协同校企两翼,实践队师生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脚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搭建校企桥梁、讲述校友故事,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和青年担当。
华科大生命学子,风华正茂;大湾区健康产业,生机蓬勃!
通讯员:岳琦、杨易泽慧、张云浩、赵丹
【荆楚网】
展望生命科技前沿,华科大青年牢筑“科技强国梦”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 通讯员岳琦、杨易泽慧、张云浩、赵丹)为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凝聚校友力量,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师生赴广东“生命科技大走廊”所覆盖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城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
8月3日至9日,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周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彭一鸣以及辅导员冷康鑫、王安琪、岳琦带领11名本硕博学生历时7天,跨越3地,走访17家生命科技相关企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挖掘企业、校友育人资源,聚焦生命科技前沿发展调研生产一线、访谈杰出生命校友、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校企合作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走出校园,走进企业
走出课堂、论文的理论知识,师生们走进现代化的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见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的先进设备和高效工作流程。企业的展览厅里,醒目的专利墙和产品模型向大家展示着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生物工程到医疗设备,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使师生们不仅了解了各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业务,更深入地感受到生命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参观企业创新设备。学校供图
穿上防尘服,师生们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地观察到了繁忙的工作场景和规模壮大的全产业链。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细胞、试管中的化学试剂,都是每一个“生命人”对“卡脖子”技术的不懈攻关,实验人员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显现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动力。在这里,科技与人类健康、生命的关系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胞、每一片药物、每一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背后,都是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努力。
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征途上,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甚至不断延伸创新链、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走访过程中多家企业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模式的运行。突破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落地,不仅能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也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科技育人
“我们将在今年入驻全新大楼,届时欢迎各位同学的加入,”华大教育中心经理丁林带领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时对同学们说道。“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楼,更要有人,此行中多家企事业单位均展现出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表达了同高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强烈愿望。
为打通人才输送通道,校企双方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方式。学校为企业推荐专业方向对口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也将邀请企业高管、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宣讲会、培训会等,深入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将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岗位。
就业辅导员冷康鑫向企业介绍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供图
聚焦科研合作,资源整合,校企双方也展开了深入交流。学校师生有想法、有项目、有创新成果,地方企业有资金、有场地、有孵化体系,双方协同求发展,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真正增进人民福祉。
在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微流控联合实验室中,一滴滴试剂的加入,推动着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也促进着一项项成果的产出。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共享优势资源,也能让同学们在其中得到充分锻炼,接触行业前沿、提升实验技能、勇闯双创赛事。在联合实验室的综合锻炼下,生命学院2020级庞征等同学所开展的项目《智多芯-微流控抗生素精准用药快检系统》曾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创业项目”。
项目成员2021级本科生张云浩、曾爱晋也作为实践队成员实地走访了联合实验室。曾爱晋表示,“实验室设备先进,研发团队紧密合作,不断推动科学前沿的拓展,这激励我更加珍惜大学学习阶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投身这个行业做好准备。”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生命高峰
科学家精神是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探访广州实验室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校友徐涛院士同到访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他提到,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提出下,我们要敢于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乐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
科学家精神是拥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本领。徐涛院士同在座的师生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时特意强调,“先学好硬本领”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阶段,硬本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挑战,为科技的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将来才能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徐涛院士与实践队合影。学校供图
深受科学家精神感染,生命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玉雪颇有感触地说:“与‘大咖’的面对面交流让我意识到科研不仅是为了发文章,更要着眼于实际的健康和医疗需求。目前,国内生物领域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对于某些基础研究还有所欠缺。我们除了专注于科研创新,还需要着重打牢基础,要让科研有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含量,也要有服务广大人民的实际意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和我同一届的同学,有的已出国留学,有的转行去做了互联网,但我一直做着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努力拓宽边界、跨界发展。”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生命学院2004级校友高志博在跟同学们交流时说道。高志博创办的企业从最开始的几个合伙人,到目前已有300余名员工的生物科技公司,虽然道路坎坷,但也收获颇丰,始终不变的是高志博学长的创业初衷。“我很早就关注到精准医疗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没有盛行,我想做的就是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再到药物开发,实现肿瘤精准化免疫诊疗,让肿瘤免疫更有效。”
校友高志博与当年其新生班主任、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交流。学校供图
迈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事业部总经理、生命学院2000级校友岑建同样深耕生物医疗行业。2003年,他从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就进入迈瑞医疗工作,在生物医疗设计工程领域一干就是整整20年。“华科大教会了我什么是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这种精神的引导,真的让我受益终身。”
校友们回忆起在华中大的时光都感慨万千,很多细节都已模糊,但理论学习打下的基础、实习实践得到的锻炼、学校老师的关怀帮助,无形之中都为自己的科研或者创业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华中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校友们提到最多的“影响最深”的品质。
实践队成员与生命学院校友访谈、座谈。学校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聚焦三位一体,协同校企两翼,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赴广深地区“生命科技走廊”青年观察团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脚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搭建校企桥梁、讲述校友故事,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和青年担当。
【极目新闻】
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青年担当,华科大生命青年在行动!
(通讯员 岳琦 杨易泽慧 张云浩 赵丹)
八月的广东,骄阳似火,烁玉流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部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聚焦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攻关,用好生命学院校企合作前期基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凝聚校友力量,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师生赴广东“生命科技大走廊”所覆盖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城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
2023年8月3日至9日,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周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彭一鸣以及辅导员冷康鑫、王安琪、岳琦带领11名本硕博学生历时7天,跨越3地,走访17家生命科技相关企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挖掘企业、校友育人资源,聚焦生命科技前沿发展调研生产一线、访谈杰出生命校友、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校企合作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面向人类健康,成果落地转化——走出校园,走进企业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面向”的要求,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的‘四个面向’,特别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对我们生物医药企业单位的指引,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是在企业走访过程中大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之下,每一家生物医药单位都倍感使命崇高。
走出课堂、论文的理论知识,师生们走进现代化的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见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的先进设备和高效工作流程。企业的展览厅里,醒目的专利墙和产品模型向大家展示着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生物工程到医疗设备,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使师生们不仅了解了各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业务,更深入地感受到生命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参观企业创新设备
穿上防尘服,师生们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地观察到了繁忙的工作场景和规模壮大的全产业链。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细胞、试管中的化学试剂,都是每一个“生命人”对“卡脖子”技术的不懈攻关,实验人员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显现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动力。在这里,科技与人类健康、生命的关系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胞、每一片药物、每一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背后,都是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努力。
老师同学们身着防尘服准备进入生产一线参观
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征途上,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甚至不断延伸创新链、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走访过程中多家企业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模式的运行。突破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落地,不仅能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也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探索无限可能——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
“我们将在今年入驻全新大楼,届时欢迎各位同学的加入,”华大教育中心经理丁林带领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时对同学们说道。“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楼,更要有人,此行中多家企事业单位均展现出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表达了同高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强烈愿望。
为打通人才输送通道,校企双方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方式。学校为企业推荐专业方向对口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也将邀请企业高管、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宣讲会、培训会等,深入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将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岗位。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探讨了如何合作申报联合培养工程硕博项目、创办企业冠名的本科创新班、组织暑期项目实习等,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迈瑞医疗,企业与生命学院达成学生发展捐赠意向,未来双方将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切实探索无限可能。
就业辅导员冷康鑫向企业介绍学生就业意向
聚焦科研合作,资源整合,校企双方也展开了深入交流。学校师生有想法、有项目、有创新成果,地方企业有资金、有场地、有孵化体系,双方协同求发展,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真正增进人民福祉。
在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微流控联合实验室中,一滴滴试剂的加入,推动着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也促进着一项项成果的产出。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共享优势资源,也能让同学们在其中得到充分锻炼,接触行业前沿、提升实验技能、勇闯双创赛事。在联合实验室的综合锻炼下,生命学院2020级庞征等同学所开展的项目《智多芯-微流控抗生素精准用药快检系统》曾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创业项目”。项目成员2021级本科生张云浩、曾爱晋也作为实践队成员实地走访了联合实验室。曾爱晋表示,“实验室设备先进,研发团队紧密合作,不断推动科学前沿的拓展,这激励我更加珍惜大学学习阶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投身这个行业做好准备。”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生命高峰——讲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赞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支撑,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家精神是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探访广州实验室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校友徐涛院士同到访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他提到,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提出下,我们要敢于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乐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
科学家精神是拥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本领。徐涛院士同在座的师生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时特意强调,“先学好硬本领”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阶段,硬本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挑战,为科技的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将来才能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在广州实验室,院士团队立足国家战略,服从国家急需,汇聚了国内顶尖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协作攻关,正是因为他们肩负使命,发扬科学家精神,我国才能在重大突发疫情来临时精确防控、及时遏止。
徐涛院士与实践队合影
深受科学家精神感染,生命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玉雪颇有感触地说:“与‘大咖’的面对面交流让我意识到科研不仅是为了发文章,更要着眼于实际的健康和医疗需求。目前,国内生物领域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对于某些基础研究还有所欠缺。我们除了专注于科研创新,还需要着重打牢基础,要让科研有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含量,也要有服务广大人民的实际意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讲好华科大生命校友的故事
“和我同一届的同学,有的已出国留学,有的转行去做了互联网,但我一直做着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努力拓宽边界、跨界发展。”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生命学院2004级校友高志博在跟同学们交流时说道。高志博创办的企业从最开始的几个合伙人,到目前已有300余名员工的生物科技公司,虽然道路坎坷,但也收获颇丰,始终不变的是高志博学长的创业初衷。“我很早就关注到精准医疗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没有盛行,我想做的就是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再到药物开发,实现肿瘤精准化免疫诊疗,让肿瘤免疫更有效。”
校友高志博与当年其新生班主任、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交流
迈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事业部总经理、生命学院2000级校友岑建同样深耕生物医疗行业。2003年,他从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就进入迈瑞医疗工作,在生物医疗设计工程领域一干就是整整20年。“华科大教会了我什么是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这种精神的引导,真的让我受益终身。”
在走访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华科大生命学院校友遍布行业各龙头企事业单位。在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60余位生命校友在此供职。在迈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有100余位生命校友在此供职,其中包含4位高管。同学们深入采访了10余位校友。与高志博学长一样,校友们回忆起在华中大的时光都感慨万千,很多细节都已模糊,但理论学习打下的基础、实习实践得到的锻炼、学校老师的关怀帮助,无形之中都为自己的科研或者创业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华中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校友们提到最多的“影响最深”的品质。“回头看走过的路,我感谢母校的培养和帮助。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再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述中国精准医疗时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有更多的华科大生命人。”高志博学长说道。
实践队成员与生命学院校友访谈、座谈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所有华中大人的精神属性;初心未改,恩情难忘,这是所有华中大人的校园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聚焦三位一体,协同校企两翼,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赴广深地区“生命科技走廊”青年观察团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脚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搭建校企桥梁、讲述校友故事,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和青年担当。华中大生命学子,风华正茂;大湾区健康产业,生机蓬勃!
责任编辑:小资
【华中科技大学】
科技强国梦 健康中国行
——生命学院赴广东“生命科技走廊”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纪实
通讯员 岳琦 杨易泽慧 张云浩 赵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部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聚焦生物医药科技行业发展需求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攻关,用好生命学院校企合作前期基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凝聚校友力量,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师生赴广东“生命科技大走廊”所覆盖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城开展以“科技强国梦·健康中国行”为主题的科技强国青年观察团社会实践。
8月3日至9日,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周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彭一鸣以及辅导员冷康鑫、王安琪、岳琦带领11名本硕博学生历时7天,跨越3地,走访17家生命科技相关企事业单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挖掘企业、校友育人资源,聚焦生命科技前沿发展调研生产一线、访谈杰出生命校友、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校企合作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面向人类健康,成果落地转化——走出校园,走进企业
广东地区“生命科技走廊”示意图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面向”的要求,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的‘四个面向’,特别提出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对我们生物医药企业单位的指引,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这是在企业走访过程中大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之下,每一家生物医药单位都倍感使命崇高。
走出课堂、论文的理论知识,师生们走进现代化的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院所,见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感受人工智能时代的先进设备和高效工作流程。企业的展览厅里,醒目的专利墙和产品模型向大家展示着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从基因测序到新药研发,从生物工程到医疗设备,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使师生们不仅了解了各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业务,更深入地感受到生命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参观企业创新设备
穿上防尘服,师生们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地观察到了繁忙的工作场景和规模壮大的全产业链。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细胞、试管中的化学试剂,都是每一个“生命人”对“卡脖子”技术的不懈攻关,实验人员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显现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动力。在这里,科技与人类健康、生命的关系紧密相连,每一个细胞、每一片药物、每一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背后,都是科技工作者辛勤的努力。
老师同学们身着防尘服准备进入生产一线参观
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征途上,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甚至不断延伸创新链、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走访过程中多家企业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模式的运行。突破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的落地,不仅能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也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探索无限可能——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
“我们将在今年入驻全新大楼,届时欢迎各位同学的加入,”华大教育中心经理丁林带领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时对同学们说道。“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楼,更要有人,此行中多家企事业单位均展现出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表达了同高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强烈愿望。
师生参观华大时空中心
为打通人才输送通道,校企双方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方式。学校为企业推荐专业方向对口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也将邀请企业高管、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宣讲会、培训会等,深入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将合适的人才输送到合适的岗位。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探讨了如何合作申报联合培养工程硕博项目、创办企业冠名的本科创新班、组织暑期项目实习等,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迈瑞医疗,企业与生命学院达成学生发展捐赠意向,未来双方将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切实探索无限可能。
就业辅导员冷康鑫向企业介绍学生就业意向
聚焦科研合作,资源整合,校企双方也展开了深入交流。学校师生有想法、有项目、有创新成果,地方企业有资金、有场地、有孵化体系,双方协同求发展,共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能够真正增进人民福祉。
在华中科技大学-亚辉龙微流控联合实验室中,一滴滴试剂的加入,推动着一批批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也促进着一项项成果的产出。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共享优势资源,也能让同学们在其中得到充分锻炼,接触行业前沿、提升实验技能、勇闯双创赛事。在联合实验室的综合锻炼下,生命学院2020级庞征等同学所开展的项目《智多芯-微流控抗生素精准用药快检系统》曾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荣获“最佳创业项目”。项目成员2021级本科生张云浩、曾爱晋也作为实践队成员实地走访了联合实验室。曾爱晋表示,“实验室设备先进,研发团队紧密合作,不断推动科学前沿的拓展,这激励我更加珍惜大学学习阶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投身这个行业做好准备。”
师生在亚辉龙参观大型设备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生命高峰——讲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赞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支撑,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家精神是坚定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只要你足够优秀,无论在哪个行业,你都有机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探访广州实验室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生命学院校友徐涛院士同到访师生座谈交流时说道。他提到,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提出下,我们要敢于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对自己抱有信心,乐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挑战。
徐涛院士在座谈会上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科学家精神是拥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和本领。徐涛院士同在座的师生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时特意强调,“先学好硬本领”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阶段,硬本领的积累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准确地解决复杂的挑战,为科技的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持,将来才能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在广州实验室,院士团队立足国家战略,服从国家急需,汇聚了国内顶尖水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队协作攻关,正是因为他们肩负使命,发扬科学家精神,我国才能在重大突发疫情来临时精确防控、及时遏止。
深受科学家精神感染,生命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玉雪颇有感触地说:“与‘大咖’的面对面交流让我意识到科研不仅是为了发文章,更要着眼于实际的健康和医疗需求。目前,国内生物领域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对于某些基础研究还有所欠缺。我们除了专注于科研创新,还需要着重打牢基础,要让科研有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含量,也要有服务广大人民的实际意义。”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讲好华科大生命校友的故事
“和我同一届的同学,有的已出国留学,有的转行去做了互联网,但我一直做着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努力拓宽边界、跨界发展。”深圳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生命学院2004级校友高志博在跟同学们交流时说道。高志博创办的企业从最开始的几个合伙人,到目前已有300余名员工的生物科技公司,虽然道路坎坷,但也收获颇丰,始终不变的是高志博的创业初衷。“我很早就关注到精准医疗这一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没有盛行,我想做的就是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再到药物开发,实现肿瘤精准化免疫诊疗,让肿瘤免疫更有效。”
校友高志博与当年其新生班主任、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占艺交流
迈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事业部总经理、生命学院2000级校友岑建同样深耕生物医疗行业。2003年,他从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就进入迈瑞医疗工作,在生物医疗设计工程领域一干就是整整20年。“华科大教会了我什么是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这种精神的引导,真的让我受益终身。”
在走访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华科大生命学院校友遍布行业各龙头企事业单位。在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60余位生命校友在此供职。在迈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有100余位生命校友在此供职,其中包含4位高管。同学们深入采访了10余位校友。与高志博一样,校友们回忆起在华中大的时光都感慨万千,很多细节都已模糊,但理论学习打下的基础、实习实践得到的锻炼、学校老师的关怀帮助,无形之中都为自己的科研或者创业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华中大人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校友们提到最多的“影响最深”的品质。“回头看走过的路,我感谢母校的培养和帮助。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再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述中国精准医疗时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有更多的华科大生命人。”高志博说道。
实践队成员与生命学院校友访谈、座谈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所有华中大人的精神属性;初心未改,恩情难忘,这是所有华中大人的校园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聚焦三位一体,协同校企两翼,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赴广深地区“生命科技走廊”青年观察团用眼睛展望生命科技前沿,用脚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用心搭建校企桥梁、讲述校友故事,用肩膀扛起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和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