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交流
首页  -  学生在线  -  团学工作  -  学生交流  -  正文
Day14 - 2017“贝时璋菁英班”法德之行交流学习日志

作者:编辑: 时间:2017-07-26 点击量:

 Day14: 7月14日 周五 作者: 张昊 刘浩然 孙先辉

  今天是一个晴天,清晨的阳光很强,不过还是有些微冷。吃过早饭之后,我们沿着熟悉的小路来到X-lab大楼。由于今天到达的时间较早,在楼下等待了一会儿才进入大楼。

  这次课程是神经生理学的第二堂课—Action Potential. 老师进入教室时手里拿着一个装有奇怪生物的瓶子,在经过认真传阅辨认,确定是水蛭。这也是同学们第一次从水蛭中取材。Hirudo medicinalis,是一种医用水蛭。蚂这类动物与蚯蚓或沙蚕等其他环节动物不同,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水蛭体上无刚毛,前、后端有吸盘,体内肌肉发达,体腔被肌肉和结缔组织分割充填而缩小。由于水蛭的唾液里含有消炎成分,所以也用于医学治疗。老师认真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水蛭的身体结构。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并推出时间常数的算法等。为同学们接下来的实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理论课程完成之后,同学们进入实验室。老师首先示范了仪器的用法。在插入了扩增器、电阻之后,给予电流,在示波器上显示了相对应的波形,并在不同给予电流条件下记录最大电压,从而计算出电阻。在分组实验了之后,同学熟悉了仪器的用法,于是真正的挑战开始了。老师分发了解剖后的水蛭的神经节细胞,相比于昨日的非洲爪蟾卵细胞,水蛭的神经节细胞特别小,为实验增加了难度。制作微小电极、调参数、观察波形,每一部都需要耐心和认真。遇到了问题,同学们也在相互帮助,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在一旁耐心指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预实验,同学们基本熟悉了流程和操作步骤,也对下午的正式实验充满了信心。

  经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之后,小憩片刻我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实验。下午的课程伊始,教授就为我们展示了如何从蚂蝗体内取出神经节作为实验材料。这项操作对实验人员的细致与耐心要求很严格,稍不留意手抖一下就会破坏我们所需要的结构。但是教授显然非常熟练了,他一步步为我们讲解了蚂蝗体内的构造并且告诉我们如何找到蚂蝗的神经节并去除其周围并行的血管或旁边的组织。

  之后我们继续进行对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的检测。我们重新制作了玻璃电极并且更换上了“刚出炉”的神经节。确认了示波器以及放大器的运行正常之后,我们按照实验的protocal一步步完成,确实神经节的细胞不容易寻找,并且有一层capsule包裹,玻璃电极较难准确的找到及插入到细胞内部。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经过了上午的练习,下午的熟练度明显高了很多,基本上每个组都得出了较为准确的数据,这类实验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还没有做过,无论从开拓视野还是学习新的技能方面都对我们大有裨益,也看出了老师安排课程的用心良苦。

  晚上我们有幸与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膜片钳技术的创始人Erwin Neher教授的夫人Eva共进晚餐,同时她也是哥廷根大学X-lab的创始人。在这场farewell dinner上,Eva与同学们谈了许多,包括对同学们在中国学习情况的了解与对大家未来的期望。她送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份小礼物---手提包上印着X-lab的logo并且给大家发了在X-lab学习过的证书,同学们都显得很开心。谢老师由于和Eva是旧相识,她也为谢老师带来了特别的礼物。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行程也快走到了尾声,这半个月的学习对我们触动很大,收益良多。每位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带我们做实验参观实验室的老师都是那么亲切热情。与我们同行,伴随在同学们左右,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关怀备至的谢老师和段导实在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虽然他们不说,但是我们知道每天为同学们操心的辛苦,在这里我们要谢谢这这两位leader,谢谢在国外关心与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同学。这是一段开心的旅程,收获的旅程!



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道珞喻东路415号(东11楼)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792072   领导邮箱:lifelife@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