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丁久平课题组与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文鑫研究团队合作,最近在大电导钾离子通道(简称BK通道,或mslo1)领域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该课题组利用电生理、免疫荧光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包括蛋白三维结构预测与组装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首次阐明了离子通道孔呈倒锥形的关键结构因素。研究表明,位于BK通道pore区的L312与F315间形成的亚基间的强相互作用,起着维持通道结构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一作用,通道将失去控制,可能导致机体病变的发生。这是继200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oderick MacKinnon发现离子通道(KCSA)Pore结构以来,该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吴颖、熊禹和汪盛为第一作者(并列第一,同等贡献)于近日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刊《生物化学杂志》上接受并在线发表。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重要疾病相关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是继阐明BK通道β亚基影响BK通道整流等一系列成果以来,在BK通道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原创性、系统性研究成果。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已成为导致全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BK通道正是存在于这些组织中的一种能够调节血管舒张和改善血流,且电压和钙双调控的钾通道。研究表明,BK 通道及其β亚基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BK通道的三维结构、门控机制、亚基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生理学和病理学上所起的功能,为开发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先导药物(或多肽工程)提供理论依据。